自從facebook粉絲專頁的經營成為中小企業的顯學,各式各樣的小編、X編、O編、A編、B編,像是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。但是「小編」這個稱呼精確嗎?它又為什麼這麼惹人討厭?
「小編」從字面上解釋,我認為應是編輯的自謙之詞。但是,網路社群互動、內容行銷與管理的工作,曾幾何時又與「編輯」劃上了等號呢?
猶記過去還在平面媒體掛帥的年代時,筆者有印象以來看見的編輯自稱,俱是在編輯室手記等專欄當中,由主編或者高階的編輯發話,提綱挈領的介紹本期主題或者述說雜誌製作的心路歷程時出現。因此,看過的編輯自稱常以「老編」為多,聽起來有「老陳」、「老林」那樣專業老派又不失親近的味道。
那相對應的「小編」,是怎麼產生的呢?
網路媒體帶領生態
網路媒體崛起倒是其次,因為在臉書發展時,網路媒體主要據點仍維持在官方網站、部落格的原因,這樣的生態仍還沒有被破壞;但是也因為網路媒體的特性,在2009、2010年facebook於台灣爆紅後,網路媒體成為最早開始經營社群的一群。但是在當時,臉書平台甫興起不久,主要的經營力道還是會放在系統化、主題性強的官方站上頭,誰也說不準粉絲專頁這個新興平台的未來會如何。因此實驗性高的粉絲專頁經營,常會因為組織的認知未定、工作項目的繁多,落到新生代的頭上。
當然了,新生代的編輯(是的,基於以上原因我相信第一批社群管理人多是編輯)雖然不凸顯自己的角色,但是偶爾有需要的時候總不能在前輩面前自稱老編,又不能沒姓沒名的和讀者互動。因此,「小編」這個稱呼也就應運而生。在這個時空背景下,專責「小編」仍擁有編輯的素養和職務連結,他們與現在的小編比較起來,相對不會將與文本內容無關的多餘情緒帶入撰述中。
你真的知道「作者」是誰嗎?
——這時候岔個題,早在粉絲專頁興起前,PTT各大專版、網路討論區、同好社團早已存在,裡面的管理者多是自稱版主,擔任維持版面秩序的角色。雖然擁有眾人認可的公權力,但也擁有自己的立場、發言權和好惡。很多時候,「發言」與「管理」兩者是可以互不衝突的。而部落格的存在更是絕對的案例,格主自稱什麼就是什麼,他是作者,因此並不可能同時是自己的編輯。不過嘛,有了「小編」,正是因為小編們開了第一槍。
在眾人還對粉絲專頁這項服務一知半解、又需要跟上網路行銷潮流的情形下,有許多對於編輯工作不了解的社群管理人,自然而然的認為粉絲專頁的經營輕薄短小、同時自己資歷不深,聚焦了「小」卻忽略了「編」,因此就也把「小編」當作是正式的稱呼。隨著時間經過,積非成是的情形下,越來越多的某某編,也就出現在眾人眼前了。
那到底社群管理人該不該自稱小編?我的看法是:
- 如果這是個人或者團體共同經營擁有的粉絲專頁,稱呼「我」或者是署名都很好,理由同上,我們沒有對自己的作品再度進行編輯。
- 如果是官方擁有的非媒體類專頁,完全不具備「編輯」的要素,以直面消費者對話的情況下,具有公關的功能在內,我覺得就以企業名稱或品牌來代表就好。
- 媒體社群的部分,自稱小編似乎是沒有錯的,但是非必要也不需要加入過多個人意見,還是以展現良好媒體素質為優先。
我覺得,大量小編的出現,並不盡然是對編輯工作的輕忽、也不一定是追求貼近讀者距離的自稱,卻是社群管理者對網路生態以及文字敘述的不求甚解所造成。
以上,就是我對「小編」的看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